导读
以往文献对企业捐赠动机的解释一般为满足社会偏好、获得声誉资本、响应政府压力等,本文提供了以往没有研究过的动机:在制度破坏背景下,企业捐赠是为了恢复国家市场。
原文:Ballesteros L, Magelssen C. Institutional disruptions and the philanthropy of multinational firms[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21.
一、研究问题
在过去十年里,大量研究探索了营利性组织参与解决大型社会问题的潜在动机,主要是研究公司在稳定的制度环境下对长期社会问题的慈善行为。然而一个日益重要的社会问题源于制度破坏——严重的、系统的、突发的、不可预测的和暂时性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崩溃。而这些制度是企业经营所必需的无形和有形因素。流行病、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现象扰乱了国家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阻碍了企业获得投入或销售的能力、降低了生产率、导致政府监管和执法机构暂停等。考虑到这些冲击可能会造成贫困陷阱并阻碍经济发展,且自进入21世纪以来,跨国公司已成为全球灾后恢复的供资方面增长最快的部门,所以了解跨国公司在制度破坏后捐赠的动机对于促进国家复苏至关重要。
制度破坏揭示了一个国家市场对企业的战略价值,市场导向制度的显著变化影响企业的业绩和生存。一个国家对跨国公司的经济重要性越高,制度破坏对公司业绩的冲击就越大,因此在制度破坏背景下会激励跨国公司分配资源来促进该国家的市场复苏。随后文章研究了可能影响此关系的三个调节因素:主导性跨国公司指数、公共援助和监管质量。文章对如下假设进行了检验:
H1:一个国家对跨国公司的经济重要性越高,该公司为应对制度破坏做出的捐赠就越大。
H2:主导性跨国公司指数正向调节了经济重要性与跨国公司应对制度破坏捐款之间的关系。
H3a:东道国的公共援助削弱了经济重要性与跨国公司应对制度破坏捐款之间的关系。
H3b:外国公共援助削弱了经济重要性与跨国公司应对制度破坏捐款之间的关系。
H4:国家监管质量正向调节了经济重要性与跨国公司应对制度破坏捐款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
1. 数据来源
公司慈善方面的数据来自于作者通过Python建立的全球灾难响应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了1990-2019年间,各组织为救济和恢复世界上每一场重大灾害提供的现金以及实物捐赠的报告信息,涵盖了来自84个国家的40170家公司的96858笔捐款。公司层面数据来自ORBIS全球企业数据库;国家和破坏方面的数据来自WDI、WGI以及EM-DAT数据库。
2. 关键变量定义
制度破坏是以突发性冲击开始与结束期在30天内为标准。分别计算了死亡人数、受影响人数和经济损失的百分位数分布,来衡量每个国家冲击的严重程度。本文重点关注第99个百分位的严重程度,定义为严重冲击,在第99百分位共获取到影响129个国家的265次严重冲击。
因变量用捐赠总额来衡量,以美元为计量单位。一个国家对跨国公司的经济重要性用跨国公司在每个子公司中的持股比例来衡量。主要跨国公司指数是制度破坏当年,目标国家最大的五家跨国公司收入比例的平方和。外国公共援助是由灾害发生前两年的官方发展援助净额和收到的外国援助的平均值构建。东道国公共援助是灾害发生前两年的国民总支出的平均值除以灾难造成的经济损失来衡量。监管质量数据来自世界银行WGI数据库。
回归模型如下:
三、研究结果
表2是主要回归结果。可以看到H1、H2、H3a和H4都得到了验证,而H3b与预期相反,可能的原因是一个国家经受灾难后得到的外国援助越多,说明它自身情况越危急,对企业资源的需求就越大,即当国家自身没有足够资源用于恢复时,外国公共援助对企业捐赠不存在挤出效应。
表三是将经济重要性指标替换衡量方法进行回归,分别基于资产比例、收入比例、员工比例以及三个变量的组合进行衡量。回归结果与表2基本一致。
表4是对经济重要性和针对恢复市场运作所需因素的捐赠进行回归。表4回归结果与前文基本一致。
作者后续用匹配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并逐一排除了在制度破坏背景下,企业慈善捐赠是为了追求声誉、追求市场地位、追求政治利益、利他或互惠动机、受到媒体影响、当地社会压力、不平等或者厌恶贫穷的替代性解释。
四、研究结论与贡献
本文研究了在制度破坏背景下,一个国家对跨国公司的经济重要性如何影响其慈善行为。文章首先对公司慈善行为的非市场文献做出贡献,关注到了制度破坏背景下,公司慈善行为是为了恢复国家市场的新动机。其次文章区分了制度破坏的概念以及与公司行为的相关性,当制度破坏使政府不堪重负时,垄断公司可以起到止损机制的作用。最后,本文正式定义了制度破坏的概念,对有关冲击的文献做出贡献。实际意义在于,本文结论有利于激励和协调企业参与市场恢复重建以克服全球性破坏带来的挑战。